这篇文章由官方信源提供益通网,为了给读者带来更好的体验,相关资料已附在文章的末尾,感谢大家的支持!
1994年,王扶林已经年过六十,但他依然没有再婚的打算。自从妻子王芝芙去世以来,已过去六年。对于他来说,这不仅是失去了心爱的伴侣,还是一种无法弥补的孤独。他曾在多次场合中提到过,自己在那36年的婚姻里,始终未曾再找其他女人。妻子王芝芙在他心中占据了无可替代的位置,那段深深的爱情,让他无法再去依赖别人。
这段漫长的日子里,王扶林并没有因为失去妻子而沉浸在悲伤中。相反,他把所有的爱和情感寄托在了唯一的儿子王小京身上。尽管事业已经取得了辉煌成就,但他对儿子的期望远超过了自己曾经的梦想。通过王扶林的悉心教导,王小京不仅继承了父亲的摄影技艺,还凭借自身的努力,成了一名出色的摄影师。作为制片人,他参与制作了多部经典电视剧,荣获了飞天奖等多个奖项,父子间的亲情与事业传承,成为了王扶林生活中的支柱,让他不再感到孤单。
展开剩余80%1988年12月,王芝芙不幸去世,年仅55岁。王扶林失去了这个曾与自己携手共进的女人,也失去了最亲密的伙伴。当时,《红楼梦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,成为中国电视剧的经典,而王芝芙正是这部剧能够顺利拍摄并成功的幕后推手。她不仅是王扶林生活中的知己,更是事业中的得力助手。无论是在剧组的工作中,还是在王扶林创作过程中,她都默默提供支持和鼓励。每当王扶林因工作上的压力感到疲惫时,王芝芙总是会为他准备温暖的夜宵,安慰他,倾听他所有的烦恼与苦衷。
然而,命运似乎没有给他们更多的时间。在王芝芙去世后,王扶林的世界变得空荡荡的。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打击,他曾一度想放弃一切,随妻子而去,甚至表现出严重的失落和孤独,但幸好有儿子的陪伴,他终于走出了那段痛苦的岁月。
1979年,王扶林随中国代表团赴英考察,期间他惊讶地发现,许多世界名著已经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。这一发现对他触动颇大,他意识到中国的文学遗产,尤其是四大名著,完全可以成为影视改编的宝贵素材。回国后,王扶林大胆提出了将《红楼梦》改编成电视剧的想法。尽管当时中国的电视产业尚在起步阶段,制作条件也相对落后,但他凭借对艺术的执着和坚定信念,最终说服了央视领导启动《红楼梦》的拍摄。
1984年,《红楼梦》正式开拍。在当时,拍摄一部电视剧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挑战,何况是将中国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名著之一搬上银幕。对于当时的中国电视制作条件来说,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但王扶林没有退缩,仍然坚持自己的创作梦想。在《红楼梦》的制作过程中,王扶林面对着极为严苛的条件和无数的困难。剧组需要在服装、道具、演员等方面达到极高的标准,选角也成了其中最大的问题。
王扶林深知,《红楼梦》必须忠实于原著,演员的选择至关重要。他亲自挑选剧中每个角色,并要求演员们深入理解角色的内涵,为此,剧组还特意请来了红学专家为演员们讲解原著。尤其是“贾宝玉”和“林黛玉”的选角过程,几乎成了王扶林导演生涯中的最大挑战之一。选定演员后,他还要求他们进行严格的训练,确保每位演员能够尽可能地贴近角色的形象和气质。
经过六年的精心筹备与拍摄,《红楼梦》终于在1987年首播。它不仅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收视奇迹,还为中国电视剧的名著改编开辟了新天地。然而,这一切的成功背后,是王扶林不懈的努力、坚定的信念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。
王扶林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,他的人生充满了多次转折。从最初的不适应表演,到最终成为著名导演,他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和艰辛。王扶林出生于1931年,从小便接触话剧和京剧等艺术形式,尽管他有着浓厚的艺术兴趣,但当他真正考入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时,却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做演员。由于过度紧张,他在舞台上的表现常常一团糟,频频弄坏道具,甚至说错台词。面对这些困难,王扶林最终意识到自己并不具备成为演员的天赋,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艺术之路,而是转向剧务工作,在幕后积累经验,逐渐发现了自己的优势。
1952年,王扶林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,进入中央广播局工作。尽管初到北京时,南方口音让他感到不适,但他凭借坚持不懈的努力,终于克服了这些困难,开始了自己的广播演员生涯。1954年,年仅23岁的王扶林开始尝试导演工作。尤其是在1962年调入电视台后,凭借独特的创作眼光和非凡的导演才华,他成功推动了中国电视剧的发展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王扶林不仅成为中国电视行业的重要人物,还为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无论是在艺术上的执着,还是对家庭的忠诚,王扶林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了责任、爱情和坚持。他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电视剧的历史中,而他那份深沉的爱,也将激励着后人不断追寻梦想,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。
——完——
百度百科:王扶林
中国文明网:王扶林:步步攀爬向红楼
发布于:江西省牛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